介入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展望(2)
1.2介入医学工程学科现状
1.2.1介入医学工程学科的临床技术研究现状
介入医学的常用临床技术可用“ 通、堵、注、取、消” 基本概括。
(1)再通技术
再通技术简称“通”,即对人体各种管腔,因各种原因造成狭窄或闭塞的病症进行再通,以及因治疗需要对没有管腔的组织器官进行造屡和管腔再造的技术。目前临床上介入再通技术主要应用以下几个方面:
1)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j 颈动脉或颅内大动脉狭窄引起脑供血不足,或直接造成脑卒中,即脑梗塞。目前,已经证实以上的脑梗塞是由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目前,颈动脉的支架置入技术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k 肾动脉狭窄引起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我国成人中高血压已占到20%以上,其中5%左右高血压患者的直接病因就是肾动脉狭窄。而晚期肾病、肾功能不全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人民的生活健康和生命安全。肾动脉狭窄是肾功能不全的主要病因之一,占到15%以上。l 胃肠动脉狭窄可直接引起肠道缺血、甚至肠坏死,是慢性腹痛的主要病因之一。m 骼股动脉狭窄引起缺血性疼痛、跛行和坏疽。老年腿痛、跛行的主要病因就是骼股动脉狭窄造成的。n 糖尿病患者下肢小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糖尿病足。即下肢尤其小腿和足踝的疼痛、跛行以及溃疡和组织坏死。
2)急慢性肺动脉栓塞或狭窄性病变引起心肺功能障碍、呼吸衰竭和死亡;
3)静脉狭窄或闭塞病变:j 上腔、下腔等大静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相应区域的静脉引流障碍。从而引起头颈、四肢水肿或腹水。k 肝静脉或肝段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引起布—加综合症。从而导致门脉高压和下腔静脉高压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与临床表现。l 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引起肢体肿胀、坏疽等。
4)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消化道出血、大量腹水等。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是在肝实质内建立通道即人为造成门脉—肝静脉之间屡道,形成分流, 从而降低门脉压力的技术(TIPS)。过去外科需要复杂的开腹、血管吻合建立分流通道。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又多,效果也并不理想。介入技术通过经颈部穿刺即可完成这种复杂的操作,既安全,又效果可靠。TIPS是介入放射学里程碑式的重大技术创新。
5)非血管性管腔狭窄性病变:j 各种原因致气管狭窄、呼吸困难。k 各种原因致食道、肠管狭窄,造成吞咽困难和肠梗阻、呕吐等。l 各种原因造成的胆道狭窄、发生阻塞性黄疽。m 输尿管狭窄引起肾积水、尿道狭窄引起排尿困难等。n 输卵管梗阻引起不孕,等等。
对以上血管和非血管的再通介入技术主要采取球囊导管机械扩张成形术和置入金属支架技术,对血管和非血管狭窄的再通或成形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最重要的介入技术之一。尤其是血管狭窄的再通治疗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外科血管侧支搭桥术,使过去复杂手术变得容易而效果却相同或更佳。而且使过去很多难治不治之症,变得迎刃而解。
(2)栓塞技术
栓塞技术简称“堵” ,是指采用某些栓塞物质如明胶海绵、聚乙烯醇、螺圈、无水酒精、组织粘合剂等对体内异常通道、肿瘤供血动脉、血管畸形、动脉瘤、动静脉疹、出血血管等进行栓堵的治疗技术。目前临床主要用于以下病症的治疗:
1)恶性肿瘤,如肝癌、肾癌、骨与软组织肉瘤、盆腔恶性肿瘤等,通过栓塞肿瘤供血动脉使瘤组织缺血坏死,肿瘤萎缩或消失,起到治疗作用。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国内开展最为广泛,尤其是肝癌的栓塞、结合动脉灌注化疗,已取得很大成功。其疗效获得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认可。
2)某些良性肿瘤,如症状性子宫肌瘤、肝海绵状血管瘤等,通过栓塞供血动脉可使肿瘤萎缩,消除临床症状、防止并发症发生,同时避免外科手术,保留组织器官。
3)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屡和血管瘤的栓塞治疗,也是介入放射学的重要工作之一,尤其脑血管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是脑出血的常见原因,过去只能靠开颅外科手术,风险大效果也受到限制。神经介入放射学发展迅速,目前,对颅内几乎各部位的血管病变都能进行有效的栓塞治疗。
4)各种原因引起的内脏或其它部位出血,通过血管插管造影,发现出血部位,栓塞治疗可以立竿见影,起到有效的止血目的。
(3)灌注技术
灌注技术简称“ 注”,是指用导管、细针向组织或器官内注入各种药物进行治疗的技术。其主要适应症为:
1)抗癌药物动脉灌注,适合全身几乎各部位实体恶性肿瘤。肿瘤供养动脉给药,可以增加肿瘤局部药物浓度,提高杀伤肿瘤的疗效。同时,局部用药还可减轻药物全身毒副作用。
2)溶栓药物动脉灌注,用于全身各部位急、亚急性动脉、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子堵塞。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血栓部位,作用迅速,效果理想。最常见的脑动脉血栓致脑梗塞、冠状动脉血栓致心肌梗塞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局部溶栓治疗是急性期首选治疗方法之一,已经在国内外逐渐开展并受到广泛重视。
3)无水酒精和其它硬化剂注射,如经皮或经导管注射无水酒精等硬化剂治疗肿瘤,身体多部位的血管畸形,软组织血管瘤等。其它硬化治疗还包括巨大或有症状的肝肾等脏器囊肿等等。
文章评论 |